柒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玄幻奇幻 >从陈桥到崖山 > 神宗崩溃篇

神宗崩溃篇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
在黄州的第三年,苏轼有感而发,写下几行字——“自我来黄州,已过三寒食矣。年年欲惜春,春去不容惜。今年又苦雨,两月秋萧瑟。卧闻海棠花,泥污燕支雪。暗中偷负去,夜半真有力。何殊病少年,病起须已白…”这纸随手写下的小感是排名仅在东晋王羲之《兰亭序》、唐颜真卿《祭侄文稿》后的千古第三行书《黄州寒食帖》。它也奠定了苏轼宋朝第一行书大家的地位!

从另一方面说,这也是苏轼的悲哀。他想安静,可超人的天赋让他不断创作,直到让天下再次想起了他。这时,从京城传来了一消息——帝国最重要任务落在了他的肩上,神宗皇帝想让他修国史!

国史是记录某个朝代某位皇帝一生功罪成败的证据,无论当时还是以后,谁想研究那段历史,就必须首先从国史下手。因其重大,所以要交给最可靠的人去管。在北宋,从来都是由当朝首相兼职这份工作。可这一次,神宗居然要用苏轼这败坏朝廷名声、给新政抹黑的人负责!

这理所当然让一个人愤怒了。王珪跳了出来,他太没面子了,就算没才华、没个性,可也不能这样羞辱他吧,好歹他也是这时的首相!王珪这人是很不简单的,在历史里他被严重低估了。大家都记着他是三旨宰相“上朝取圣旨,在朝接圣旨,下朝已得圣旨”是个把首相干成了秘书的笑话。这不对!他是开启北宋灭亡的潘多拉魔盒的人,从最开始到最关键的这两步,都由他释放出了那个空前绝后的妖孽!

这样的人,怎会没脾气、没个性呢?这一次为阻止苏轼,他很阴险地翻了个老黄历,仍是苏轼那首蛰龙诗,他把苏轼定性为一反贼。试问世上只有皇帝才可称龙,苏轼的诗里居然也有?这不是造反是什么?

闰6月1日,刚刚复位的李秉常就急忙入贡大宋,认罪拜服,求还失地。4日,宋神宗下旨:陕西、河东2路不要再造新寨子了。对西夏的岁赐也照旧。只是想要回五路伐夏的失地?告诉你李秉常:没门!

4日,辽道宗追谥冤死的那位大辽国有史以来最英武的耶律浚为昭怀太子。

22日,大宋一代名相富弼去世。

10月20日。被囚禁在来州的大辽第一奸臣耶律乙辛依旧很有活力,他知道在大辽国呆不下去了。那么天大地大,逃出去就是。他目标是大宋朝。只是人单势孤、道路不熟,半路上被抓了回来。他的生命被一根牛筋结束…像被他害死的萧观音。也像被他在太子案里酷刑凌虐的那些人一样,他被勒死了。事情截止到这,似大辽国好日子终于来了?辽道宗耶律洪基已拨乱返正?为老婆、儿子、儿媳报了仇?对不起!不对!非常遗憾的是:耶律乙辛的死跟上面3个人的死对不上号!第一奸臣的罪名是“鬻禁物于外国”只是个贪污犯而已。这就给未来的大屠杀、大清洗、大报复留下了祸根!那个皇孙、就是先太子耶律浚的儿子、后来的天祚帝耶律延禧。这孩子把什么都清清楚楚记着!

亡国之君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奶奶、父亲、母亲报仇!他派人挖了耶律乙辛、张孝杰等仇人的坟,戮尸解恨,挫骨扬灰!这些人的宗族亲人一个都没跑了,被杀个干干净净!当时大辽国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里。人人自危,不管谁,只要和当年案子贴上一点边,马上就会人头不保!

这罪名可就大了!一旦成立,苏轼是要抄家灭族的!且没人敢趟这种浑水,一不小心成了同案犯,小心造反会传染!但仍有人站了出来,苏轼在朝廷里还是有位好朋友的!不管这人在历史中评价如何、与苏轼政治见解是不是抵触,在苏轼心里,这人永远都是个可共患难的兄弟——章惇!在这种时刻,章惇站出来为苏轼辩白!请问首相大人:你确定除了皇上,臣子都不用龙字作诗吗?你信不信还有人用龙字做名字呢?

王珪不示弱,这种关头定要坚持!结果两人你来我往,在金殿上吵了起来。只是吵了好半天,才发现皇上很淡定地坐在上边,似想着别的心事…王珪觉得不妙,有人造反了,为什么皇上不生气?5年前他不是这样的,当时把苏轼连关带贬,摁住了狠狠暴打,杀一儆百的效果非常好。可现在…

王珪正乱想中,神宗皇帝说话了:诗人作词,不是这样论的。苏轼自己咏他的桧树,跟朕有什么关系?何况古人有荀氏八龙、南阳卧龙,用龙字做名字的忠臣有很多。让他去修国史吧!你如执意反对,就用曾巩!都下去吧!

大辽国真的衰败了,从内部开始瓦解,而就在那个时候,北方有一民族突然兴起,空前强大的战斗力像洪水般爆发,腐朽消沉的辽人像堆腐烂变质的渣滓一样,被彻底清洗…为什么会造成那样结果。根源就埋在了耶律洪基时代!不迟不早,偏偏在皇孙遇害前他清醒了!救谁不好,非得救耶律延禧?历史证明这是辽国所有9个皇帝里最不知所谓的一个。前面那8个皇帝所有毛病他都有,且在每一项上都青出于蓝,像他就是上天派来败坏辽国的。当然这里也有他爷爷耶律洪基的功劳。耶律洪基是个罕见的长寿皇帝,在位共46年。活到70岁才死…这样长时间的折腾,再由天才孙子接着败家,如此这般,辽国想不灭亡都难!

元丰7年(1084)1月,西夏人发了急,集结国内所有80万大军,妄图收复兰州。可是13日,80万大军再次被李宪的熙河军团大败于兰州城下。

22日,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被改任常州团练副使。话说来到黄州后,生活向苏轼展示了另一面。在这之前。在老家眉山,他有父母照顾,进京后名满天下,有欧阳修那样的文坛宗主罩着他,反变法时与王安石作对。身后有司马光等权臣大佬撑腰,哪怕贬到杭州、密州、湖州,他官也是越作越大,从通判变成知州。可乌台诗案后,他成了监外执行的罪犯,除一份工资外,所有政治权力完全剥夺,更由于得罪的是皇帝,也谈不到什么前途…就连怎样才能填饱肚子都成了问题!北宋官员们拿到的工资并不都是铜钱、布匹、粮食这些硬通货,这是只有京城顶级大佬们才有的待遇,各地方官员们的工资绝大多数都是些实物,想变成钱?就得自己想法去折换!如这时的苏轼,他工资由公家造酒用过的袋子来顶替,每月领到后得自己卖出去,才能到市场上买米买面,回家过日子…堂堂苏学士成了小商贩?怎一屈辱了得!可更大麻烦还在后面,这份单薄工资很快就不足以养活苏轼那1妻、1妾、4个儿子、4个儿媳及孙子若干、仆役几个,这么多张嘴靠那些旧酒袋子吃饭,很快就会饿死!

困境中,苏轼作出了之前他死都不会作出的选择,他一姓马的朋友替他向州里申请到块城东的荒地,约50亩,由苏轼自己耕种!这是什么?这是农民!再回想从前他反对免役法时的话!这是报应,也是上天恩惠,它让苏轼切身实地体会到了从前他所蔑视的阶级的痛苦!

当然,他这时不觉得痛苦,只要能平安活下去,就足以让他满足…从这时起,他开垦荒地种庄稼,满足于、更快乐于自己是个农民,他给这片城东的坡地取名“东坡”且以这两个字为自己重新命名!从此,他叫苏东坡了,中华民族几千年里文学天赋能排进前五的大天才躺在长风茂草里、躺在无限宽广浑厚的大地上,彻底脱离了名缰利锁,他心性提升到另一个新层面…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