柒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玄幻奇幻 >从陈桥到崖山 > 余玠治蜀篇

余玠治蜀篇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这之后,余玠又向朝廷进呈《经理四蜀图》,并说“幸假臣十年,手挈四蜀之地,进之朝廷。然后归老山林,臣之愿也”

12月17日,史嵩之接连五次请求辞职,不允。当时黄涛、刘应起等许多人都上书弹劾史嵩之奸深擅权,宋理宗皆不听,而言者益众。

本年,拔都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营地立国,建萨莱城(今阿斯特拉罕附近)为国都,统有东起也儿的石河、西至斡国思的辽阔地域,史称其为钦察汗国。

淳佑4年(1244)1月1日,蒙古乃马真后称制和林、蒙古帝国人心不服的消息传到南宋,宋理宗特下诏“上天助顺,敌国乖离。我正当广推恩信以系人心、厚根本以俟机会。咨尔专阃之臣,分麾总戎之将,自今之后,当安集流民,使得复旧;招收逋将,使得自新。毋擅兴废、毋杀无辜,使中原遗黎有更生之望”

宋理宗任命李鸣复为参知政事、杜范为同知枢密院事、刘伯正为签书枢密院事。杜范不屑与李鸣复共政,遂辞职。太学生们上书,请留杜范而斥李鸣复,书中并斥史嵩之。史嵩之大怒。16日,指使御史刘晋之、王瓚、赵伦、吕午弹劾李鸣复与杜范,于是李、杜被一起罢职。

冉氏兄弟一连在余玠的招贤馆里住了数月,却一句话也不说。余玠疑惑“你们是不是要看我待士之礼究竟如何”于是将兄弟俩安排进专门招待朝廷大员的贵宾馆里,并派人暗中观察这对兄弟的所做所为。观察的人报告说“他们不是对面而坐,用白在地上画些山川城郭,就是在外面乱转”余玠听后也不明白这两兄弟在搞什么鬼?

十多天后的11月的某一天,兄弟俩终于主动来找余玠,并要求余玠屏退一切旁人“我兄弟承明公礼遇,已商议出一些有益于守蜀的计策。我们认为当下最关键问题,是把潼川府路的合州城迁出”余玠大喜跃起“此玠志也。不过我却想不到迁移到什么地方”冉氏兄弟说“蜀口形胜之地,莫若钓鱼山,就请徙此。之后如有得力的大将、充足的粮食,钓鱼一城便胜十万雄师”余玠大喜“我果然没有看错!你们兄弟真乃奇人。我不敢抢功,将上奏朝廷为你们请功。也请你们助我完成迁移筑城的大事业”宋理宗此时全力支持余玠,对余玠的请求没有不准的。当即下诏:冉璡为承事郎,权管合州;冉璞为承务郎,权通判州事。

冉氏兄弟最终帮助余玠完成了蜀川独特的山城防御体系。其中代表作当然就是合州钓鱼城!钓鱼城石壁陡峭、山势耸立,相对高度达300余米,山下嘉陵江、涪江、渠江三水环绕,南、北、西三个方位临水,只有东面可登临…

山水之利,足以固险。山水之便,可通达蜀川各地。如此雄关,又地处如此要害,这正是上天赐予蜀川之地的天然堡垒!

可惜当时却没几个人赞同!传统思维是人类共性,千古以来只有极少数人杰才能破除之。余玠想在原有的钓鱼寨基础上扩建钓鱼城。上下一片哗然,觉得新来的长官真是不着调。眼放着现成的城池不加固,却跑山顶上去喝冷风?余玠力排众议“城成,则蜀赖以安。如不成,我一个人独自上钓鱼城就是,不用你们跟着”

钓鱼城城墙高数丈,用石块垒成,全城8个城门,分别有外郭、外城、内城三道防线。南北各构筑一条一字城与嘉陵江相连。以便补给,同时能阻挡敌军城外运动,还可与外城形成立体攻防体系!

钓鱼城的成功还带起了周边一系列山城的兴建。成都、篷、阆、洋、夔、合、顺庆、隆庆8州府共建有云顶、运山、大获、得汉、白帝、青居、苦竹、天生等10余座山城!它们因山形而筑“棋布星分,为诸郡治所。屯兵积粮。为必守计”同时余玠将金州都统司迁至大获城,以守护蜀口;沔州都统司移至青居城、兴州都统司先驻合州旧城,待钓鱼城完成后即迁往钓鱼城,利州都统司移至云顶城、共同防御蒙古军沿江南下。也阻挡蒙古军进扰川西!

以上八城与嘉陵江、涪江、渠江合称“三江八柱”是蜀川的防御核心!以此为基础,南宋先后在岷江、沱江、长江、通江、南江、巴河等流域建起数十百座山城。今可考地址的共44处,绝大部分是余玠治蜀时所建。这些山城一般选择不是很高的山崖上。但崖势定要陡峭,这可大大减弱蒙古骑兵的冲锋力量。同时依江傍水,既能借水利增山势,更能发挥南宋水军的传统优势,与外界取得联系…

山顶一般有几十或几百亩的土地,可种田、伐木、捕猎,还必须要有泉眼以提供充足的水源。这样,每一座山城都可自成体系,不必外界给养,就能长期生存!

余玠还总结了一整套与蒙古军作战的经验:1以逸待劳,不可轻战;2聚保山险,不居平地;3多用夜劫,不可昼战;4收聚粮食,毋以资敌。这些让蜀川形势空前的大好“军得守而战,民得业而耕,士有处而学。如臂使指,气势联络,屯兵聚粮,民始有安土之心”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